蒋明强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没想到快50岁了还能自己创业!
蒋明强是开州区大进镇群和村村民,9月25日,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一直在沿海务工,2018年大进镇发展起茶叶产业,打造“巴渠茶”品牌,他趁此东风,于2022年包下近30亩茶园,去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完成了从“打工仔”到“小老板”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在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础上,开州区在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和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能。
据统计,近年来开州区相继建成了鲁渝现代蔬菜、大进茶旅融合、关面万亩木香、生态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园,开州帮扶产业“四个一批”上榜全国典型案例,脱贫人口就业人数达4.55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党员干部的“管”与“不管”
“在甘泉,村里党员干部‘管’,又‘不管’。”满月镇甘泉村村民熊毅说。“管”是指甘泉村按照“党员联户”原则,25名党员全覆盖联系全村417户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指导村民产业发展;搭建小院讲堂、远程教育等四大学习平台,宣传党的政策、培训增收技术。
“不管”是指近几年村里发展产业,党员干部“也不事先提个想法”,而是通过多次院坝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养牛、烤酒等村民的提议,又一一被大多数村民否决。最终,利用高山泉水办饮用水厂、种植蓝莓和高山蔬菜、发展民宿等提议,被保留下来。
这些项目切合甘泉实际,又是村民自己最想干的,大家积极性特别高。现在,村里的桶装水卖到了开州城区以及毗邻的万州等地;500多亩优质高山蔬菜销售到供不应求;10余家民宿节假日天天客满……
据统计,2018年以来,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开州全覆盖重划新型治理网格1541个,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整体提升,2024年拟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3个、示范村20个、和美院落80个。
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帮扶重点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83个
腰挎小竹篓,头戴电瓶灯——最近大进镇红旗村气温有所下降,村民廖伯轩穿着这身“装备”,每天天不亮就去采夏秋茶。
今年42岁的廖伯轩家是脱贫户。8年前,红旗村成为“巴渠茶”茶园核心区,她也留在村里照看孩子,就地务工。2022年,大进镇推进“分户到包”制度,廖伯轩也跟着承包了17亩茶园,“包茶园比想象容易:有技术员下村指导,销售也不愁。”
大进镇还成立了由17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组建的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公司,通过企业统一管护、加工、销售和品牌打造,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
包下茶园的廖伯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术,去年靠茶园收入4万元。今年全镇茶叶产业有望带动当地群众务工6万余人次,茶叶产业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帮扶重点: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所在满月镇开展甜糯玉米试种,亩收益较传统玉米高30%以上,吸引近百户村民发展300余亩;竹溪镇青吉村引入人才开制衣厂,去年收入86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去年,在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和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州“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83个,市场竞争水平也大大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43.9亿元,位列渝东北第一;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9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8.6%。
基础设施适应新需求
——从解决基本需求到满足产业发展
9月25日,海拔1500米的满月镇马营村凉风习习,烧烤店老板牟知喜美滋滋:“以前是怕不热,又怕热太久。现在再热也没有后顾之忧。”
2022年6月,牟知喜开起烧烤店,客源主要是在村里纳凉的农家乐游客。“那年大旱,十多天马营的堰塘就干了。”牟知喜回忆,当时餐馆等用水不得不去山下拉水,每吨水成本高达50元。
在脱贫攻坚阶段,马营村解决了人畜基本用水问题。随着产业发展,纳凉经济成了热点,全村夏季用水量大幅增长。为进一步解决马营、顶星等村的产业用水需求,开州区在帮扶集团和相关部门帮助下,整合水利、产业发展等领域资金新建水库。去年,马营水库投用,日供水量达5000吨。
“现在水够用,每吨水也只要三块多!”牟知喜说,用水有保障,村里开店的也多了起来。他准备加快推出新菜品、提高服务水平,把烧烤店经营得更好。
基础设施建设既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也惠及了民生。大德镇磨梁村修建冻库,让玄胡、鲜桃错季上市,村民获得更高收益;大进镇卫生院接入重医附二院“远程诊疗平台”,村民在镇上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服务……
据统计,近年来开州区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抗旱水池191个,新修、整治产业路1450公里,新建或改扩建中和、大进、满月等乡镇卫生院5个,为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赌场保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