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市政府新闻发布厅,《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 张锦辉 摄
1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解读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勇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
赵勇称,在发展目标上,《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
培育营收规模达100亿元的领军企业1家、50亿元企业2家,打造2个百亿级、4个50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10亿元中成药大品种5个、上亿元大品种40个
省部级及以上中医药科研平台达45个,研发中药创新药1—2个
新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青年)岐黄学者6名以上
到202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产值超过430亿元,着力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现代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全球知名中医药文旅康养目的地。
在保障措施上,《行动计划》明确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研究重大事项、重大政策,要求各区县政府严格落实中医药产业发展主体责任,推动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提出统筹多渠道资金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市级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参与中医药产业股权投资,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丰富信贷产品供给,开展中药企业仓单质押贷款、中药产业复合式供应链融资,加大保险力度和中药材种植养殖补贴力度等。提出加强“渝产中药”宣传,着力打造“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宣传品牌,大力营造全市上下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赵勇介绍,《行动计划》有3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打通了全产业链条。《行动计划》是一个推动全产业链统筹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针对中医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给出了符合重庆实际的解决方案,强化中药材从“田头”到“口头”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政策供给,推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互补。
二是打造重庆辨识度品牌。如:第1条,优化空间布局,立足重庆现有产业基础,引导区县差异化发展,提出支持打造“大巴山药谷”“武陵药都”等重庆道地优势药材产业集群;第2条,聚力打造“渝十味”,提出建设“渝十味”百万亩级战略储备基地,推动“渝十味”全产业链发展;第7条,培育“渝产中药”大品种,提出发布重庆市中成药大品种目录并支持优势大品种二次开发,打造“渝产中药”品牌;第9条,加快布局食药物质新赛道,提出建设一批食药物质产业基地,打造“三诚特饮”“藿香小可乐”等系列爆款产品,打造“巴渝药膳”品牌;第11条,发展“中医药+”文旅康养,提出支持南川区以“中医药+文旅”为主题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等。
三是优化全方位全链条服务。《行动计划》第15-18条,围绕优化审评审批、提升质量标准、强化流通储备、支撑临床应用等方面,提出构建“研审联动”创新服务体系,包含实施“一品一策”帮扶、建设中药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产地交易中心和数字化交易平台、支持临床应用等系列措施,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