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两江交汇 摄/黄河
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有川东南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涪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一体推进“九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0月,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为优,优良天数269天、同比增加11天,PM2.5浓度31.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护绿扩绿
库区腹地演绎生态蝶变
涪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据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国光介绍,近年来,涪陵聚焦治气,健全完善定期调度、督导帮扶、预警响应、应对复盘、督查考核、运行保障六大机制,抓好扬尘源、生活源、交通源、移动源“四源同治”,持续提升城市“气质”。聚焦治水,分类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聚焦净土清废,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创建“无废城市细胞”159个。
同时,先后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涪陵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21个,生态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386.6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5.25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3.0万亩,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9.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378万立方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涪陵还坚持“点”状镶嵌、“线”形环拥、全“面”提升,实施理水、兴绿、活林工程,打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宜居宜业山水之城,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82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镇4个、市级园林城镇(街道)4个、市级重点公园1个。
逐绿兴绿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涪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培育绿色生产力,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我们科学划定了‘三区三线’,构建起‘两带三屏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邱国光说,涪陵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定环境管控单元32个,充分应用“三线一单”成果在“两高”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赌场选址中的应用,坚持做到三个“不批”。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70亿元、增长8.7%;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4家,市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32家,华峰氧化亚氮温室气体减排、中石化涪陵分公司利用专项绿色资金推动碳污协同减排获评全市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大力推动页岩气增储上产,页岩气累计产量突破700亿立方米,建成投用万凯等多个企业屋顶光伏项目,新能源公交车数量增至384辆、占79.66%。
点绿成金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涪陵徐徐展开。
邱国光说,涪陵是著名的“榨菜之乡”。近年来,涪陵不断提升榨菜废水治理能力,推动榨菜行业从传统作坊式、分散式生产逐步向集中、规范、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变,小小青菜头成功孕育出百亿大产业,带动60万农民增收致富,菜农年人均榨菜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生长在绿水青山的“青疙瘩”变成“金疙瘩”,“涪陵榨菜”获评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涪陵全力创建市级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9.02%、100%、83%。成功创建中国传统村落5个,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美丽庭院5563个。
依托武陵山、长江、乌江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涪陵升级打造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816地下核工程等旅游产品,建成赤壁、鹦哥峡等自然山水观景平台,开通涪州画舫乌江画廊游线,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近3年累计接待游客超9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800亿元。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